为什么精神科用药需要药物基因检测?
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管理的重要手段。目前,抗抑郁药、抗精神病药、情绪稳定剂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。然而,药物治疗面临着个体反应差异大、副作用多、治疗依从性差等挑战。例如,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2到6周的时间才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;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,约有30-50%的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的反应不佳;在抑郁症的治疗中,仅有不到45%的患者在足量足疗程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下,临床症状能完全缓解。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较多,典型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、过度镇静、锥体外系反应(EPS)、代谢内分泌失调等,严重时伴有致死性风险。在治疗周期方面,控制症状加上巩固、维持治疗至少需要6-12个月,如果药物使用不合理,剂量不正确,将大大延长治疗时间,增加患者的痛苦时间和医疗负担。
不同个体对于药物反应的差异很大,其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。人体肝脏中许多与精神类药物代谢有关的代谢酶都存在遗传多态性,这是造成药物清除速率、稳态血药浓度、生物转化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。

通过基因检测药物疗效、不良反应相关的基因多态性,可以为精神类疾病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,提高药物治疗效果,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,缩短临床摸索时间,显著降低治疗成本。

核酸质谱如何助力精神科药物基因检测?
核酸质谱是通过“多重PCR”+“飞行时间质谱”来实现药物基因检测,通过区分单个碱基的质量差异(G>A>T>C),实现对不同核酸分子及其SNP位点的精确鉴定。
核酸质谱检测流程

开展项目

精神科药物基因检测适用哪些人群?
1.首发患者;
2.以往治疗效果不佳患者;
3.反复发作患者;
4.药物副作用明显的患者;
5.低龄/老年患者